《金剛經》:「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。」

《金剛經》:「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。」

✏️ 分享安格斯的晨間閱讀

如果觀察自身整個慾望的過程,
會發現一直有個目標,
指引我的心更進一步的去感知,
而且這個過程涉及抗拒、誘惑和戒律。

有領悟、有知覺、有接觸、有慾望,
心念變成這過程的工具,
圍繞著它的是全然以慾望為中心的象徵、話語與目標,
全都建立在誘惑與野心之上,
這個中心就是「我」。

以上摘自克里希那穆提,
最初與最後的自由 P114。

🐱 安格斯的心得分享:

這裡克氏表面上在講「慾望」,
實際上在講「我」的心理作用與過程。

有趣的是,人們常會不斷以一個慾望目標去取代另一個慾望目標,這就是我們俗稱的「改變」。

如果停下腳步去覺知整個慾望的結構,
不帶抗拒與批判,用心去理解慾望,
慾望就有機會自然地消融,
並產生不帶目的、有創造性的行動,
而不會在慾望的心理運動中,
不斷地掙扎、耗損,產生紛爭。

《金剛經》:「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。」

安格斯 2022/08/15

結個善緣

歡迎到占星之門FacebookInstagram按個讚,除了每月固定的新月許願通知以外,如果有課程、新文章或功能,也會第一時間通知您喔!對了,把占星之門加入書籤或是設成手機桌面 APP,都會有助於您不會太快無情地把我們遺忘!😂

關於作者
延伸閱讀